Email    (02)2931-2001       
首頁 / 活泉雜誌 / 處遇規劃行動
以景美工作站為核心朝社群化推進
營造精障學員復健的搖籃
2022.07.22
施明玉
前言
 
       近幾年許多的社會事件的發生,讓「社會安全網」的政策也開始被廣面重視討論,及用心規劃。包括社區訪視員的規劃與增員,及由專業組織的相關通報制度及配套計劃等,但這些表面處理的方法卻仍不易見到顯著的成效。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是2020年很紅的一部韓劇。編劇規劃與童話寓意結合的深度劇情,男女主角的魅力以及戲劇化、懸疑的元素,吸引人關注,並在精神疾病的各層面議題作討論。故事的結局自閉症的尚泰與一直以來照顧他的家人—鋼太,幸運的各自做回真實的自己,找到幸福人生,而不再是過去的互相依賴與牽絆的關係。
 
       更吸引我注意的是,圍繞在這三位主角(文尚泰、文鋼太,及反社會型人格的高文英)身邊的南朱里護士一家人、鋼太的朋友,及院長(南朱里護士媽媽的朋友)等,所形成的支持。這樣的自然支持與療癒關係,也在結局兇手落網後,與精神療養院院長的對話中,呈現貼切的詮釋:
 
兇手:人類就是非常脆弱所以才會生病,就像你醫院裡的病人一樣。
 
院長:人就是脆弱才會聚在一起,就像“人”這個字(的寫法),彼此互相依靠扶助而活下去,這就是人類,你什麼時候才要成為一個人?
 
       韓國的自殺率是亞洲國家之冠,而也能從韓劇中看到對精神疾病議題的重視及發現,就如同此劇中的院長提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靠與扶持,這就是最自然及最能發揮社會安全網的功能,也是協會推動的心怡生活重建教育計劃的核心概念—“社群”,重新建立社群是社會安全網的努力方向。
 
 
協會的發現—從磁場到社群
 
       “磁場”有不同的定義與用法,我們以研究精神疾病的發現來定義磁場及看精神疾病是如何受磁場影響,及如何透過磁場重建協助。
 
       每個人的磁場展現是可具體為三部份。
 
       深層磁場是原生家庭關係的展現—有血緣關係的父母親及手足,影響力還可追溯到上一代。中層磁場是成長過程中的三個保護成長區社群,表層磁場則是出社會後發展的自主成長社群。
            從精神障礙者的罹病背景中共同缺乏的元素(磁場),來定義並說明磁場。
 
       在原生家庭中,未消化或是被擱置的遺憾、情緒或衝突的價值觀,會在深層磁場呈現,這些也都會影響保護成長區段的同儕、地緣及親族社群的發展,並呈現在中層磁場的厚實度;而中層磁場也會影響出社會工作的自主成長社群的發展,這就是表層磁場的張力度了。
 
       學員從深層、中層到表層磁場的發展未完整,在回應外在環境的訊息甚至壓力(如課業或成就的比較等等)時,就會出現障礙,也就漸漸種下了罹患精神疾病的根源。例如懼學,或是工作不順利,許多精障者的共同心聲是—我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似乎到那裡都無法融入。
 
       這就是從協會的經驗試著定義磁場。這看不見的磁場可以具體化在原生家庭到社群,作為預防精神疾病的努力方向。
 
 
景美工作站的經驗—磁場重建與社群重建
 
       心怡生活重建教育計劃,從原生家庭開始,促動深層磁場的修復,再進到社群的重建。
 
       深層磁場的修復即是前置工程段的重點,由血親關係原生家庭成員(父母與手足),進行家屬會談及家族會議,促動深層磁場的修復及共識凝聚後,讓家庭成員再度重新關注病人的問題,透過家屬教育—關懷保護課程及行動來學習,在過程中不斷地做調整,家屬也需要因應學員不同階段、不同年齡需求,協助切入適切的服務機制,對學員與家屬來說,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學習過程,家屬扮演重要的角色。
 
       學員在引導進場銜接社會接觸訓練後,也啟動融入的學習。以工作站為核心,來創造學員需要的社群。多數精障者過去罹病過程的社群已不易重新恢復。
 
 
親族社群—景美站家聯會如何提升為學員在社群上示範
 
家長的情感聯結
 
       共同需求的家屬發起及組織家聯會。家聯會會經歷一些階段的轉化。一開始是有同樣的境遇—親人罹病,家長有共同的經驗,過去的辛酸、苦難或無處可訴的心情,在每個月一次的家聯會議中,有了釋放的管道,家長們彼此吐吐苦水、也分享交流經驗,成了互相支持的團體。而每屆家聯會會長也投以新的創意構想,例如一開始是一年主辦一至兩次的家聯會一日遊活動,讓學員在工作之餘也到郊外走走。這幾年則是在連假時安排活動,由家長們輪流認養主辦,帶學員出遊,讓幾乎全年無休的工作團隊正常休假。
 
 
交叉關懷
 
       家聯會彼此的情感支持是最基本也持續著的,接著工作團隊建議家聯會進到功能性的學習—交叉關懷。
 
       交叉關懷並認識12位學員的學習,是創會長林首成先生在家屬教育—關懷保護課程提示前來上課家屬的重點,並在家聯會實際運作過程中行動學習。“交叉關懷”的概念來自於農村的“換工”。在古早的農村時代沒有大型農業機具,農忙時,多戶農人集中互相幫忙完成彼此的農務工作。例如甲、乙、丙、丁農戶,先一起幫忙甲戶,接著再一起到乙戶等,以此類推。換工就是互助合作與支持,尤其在共同需求下,更有意義及效果。
 
       我們從家長們面對自己生病親人的經驗,就能理解交叉關懷的意義。許多家長提到過去照顧的共同經驗,就是與罹病親人間,以緊張及無益的一對一依賴共存,通常這樣的關係是無奈或不自覺的持續著。在互動上多數是互相或單向干涉、唱反調、情緒勒索等等。家長深刻體會到“做什麼都不對也行不通”,但又不能不管。我們感受到家長們無法處理動彈不得的焦慮,而關係間的負向情感牽絆需有新的行動來鬆綁。
 
       交叉關懷是以家長互相支持為基礎,延伸到對所有站內的學員的關懷,例如國定假日的出遊活動及年終時每位家長們包給所有學員們的尾牙小紅包,這是最佳的行動療癒。我們觀察到,家長對所有學員(不只自己生病的家人)越多關心與陪伴,自己的學員的進步也會越多。一方面是透過服務付出而產生正向的回饋,工作團隊也建議家長與學員談話的話題,可放在如認識120個朋友中印象深刻及有趣的等等,或是打球的心得等都是很適合的談話內容。另一方面交叉關懷也能讓家長從擔心的問題抽離,藉由與站內學員們的互動學習,而能客觀並將親情線拉淡,讓原本的關係與模式有新的展開。學員也因工作站結構化的訓練減少了依賴家長的密度,並且增加更多朋友的認識。過去的依賴模式也漸漸消除。
 
       家聯會的角色與行動明確且有清楚目標,就有機會走向真正療癒。不僅是互吐苦水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在行動中不斷調整過去舊有的模式。調整是辛苦的,所以這療癒的啟動要勇氣與覺察力,我們要為願意面對生命功課的家長鼓勵。因家聯會而讓家長們互為伙伴勉勵同行,共修共學一起協助自己的家人。就這樣景美站家聯會就一步步成為學員們親族社群的替代了。
 
 
自主成長區—休閒體育社群
 
       表層磁場的“休閒體育社群”,是協助學員作為無壓式復健啟動第一個接觸的社群。從週六、日的休閒參與,玩球開始引導進入,這時候休閒體育社群是扮演“網球體驗營”—自然引導的角色,先引發對網球的興趣,並與工作團隊及助教志工團建立信任關係。
 
       接下引導進入密集一到五的網球運動課程,佔社會接觸段課程一半的比重。長時間的網球訓能帶來很好的效果,鍛鍊體耐力、消除遲鈍現象、提升專注力等等,並提升球技到可以參與網球比賽的程度。
 
       社會接觸段結訓進入實驗職場的學員,以四個人一組組成工作隊,並與八位志工組成活泉交流球隊,開始對外交流。這個階段志工的任務是帶動學員享受單打及雙打的樂趣,認真專注打球,打贏的開心,打輸的交朋友。
 
       休閒體育社群隨著不同階段的參與前進提升,增加與社會接軌及回歸社區的實質行動。
 
 
保護成長區—地緣社群的重建過程
 
       “保護成長區—地緣社群”則是在工作站籌備期間,邀請工作站的居鄰加入景美站的社區關護志工,這是在學員尚未進場就開始經營。
 
       2009年景美工作站在籌備期時,擔任理事長的谷美英老師,時常對學員鼓勵與關心。谷老師就住在景美工作站附近,在工作站籌備期間給予許多的幫助,介紹許多鄰居給工作團隊認識。包括池上便當店長許秀華小姐及掌櫃(收銀)張秀玲小姐、中藥行老闆吳英俊先生、國際牌電器行老闆李仁惠先生,都加入景美工作站的活泉之友社區觀護小組。費詩涵老師的高中同學張維苓也是工作站的好鄰居,維苓的父親就是工作站萬祥里里長,後來陸續加入社區觀護的還有李美芳師姐,三不五時就帶美食給大家吃,把學員當自己小孩一樣照顧。
 
       一般人對精神障礙者不了解而擔心,因此社區阻抗的預防是必要的。景美工作站在「社區觀護」上作好預先經營,在籌備期,由經過訓練的工作站學員禮貌的互動,看到鄰居主動甚至熱情打招呼,帶動自己對這個環境的安全感,也帶動社區的溫度,地緣社群也漸漸形成。鄰居常稱讚學員有禮貌,總是說自從我們搬來後,變得很熱鬧。景美站社區觀護的經營,從池上便當的午餐消費,到地緣鄰居間的互動帶動,已在社區成功卡位。真實的互動就是雙向的宣導與教育,實質的互動,不需要去污名化,這裡是沒有被標籤為精神障礙的精障者,只有一群單純、熱情、善良又認真的工作者。
 
 
保護成長區—同儕社群與自主成長區—工作社群重建過程
 
       有相同境遇的學員,對彼此多一份同理,不會因自己曾經生病而自卑,在社會接觸訓練期間隨著一起拜訪與打網球而建立同儕情感,接著一起進入工作隊組織四人一組的工作小團隊,一起承包工作。
 
       這是不容易但也是必要建立的區塊。第一階段先要學習的是溝通與表達。第二階段是互助合作與默契的建立,行動中體驗社群化。這是最不容易,也是需要學習的,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每日的朝會、生活討論會中作各種主題式的討論並解決問題,例如競爭或比較的主題、工作分工的討論、如何表達情緒與壓力,團隊如何協助伙伴渡過不穩定的階段等等。
 
       學員如何在社群中學習獨立完成工作,也能在需要時互助合作,有好的感情互相支持,但又能互相尊重並設立健康的互動界線。這些是不容易的,但也都是必要的人際關係學習,在逐步學習的過程中能漸漸融入社群,找到自己在社群的位置與價值,每個人因為這個存在感更願意努力,有社群的歸屬感搭配制度下,有好的工作氣氛,自然帶動各方面的成長。
 
       回歸社區對精神障礙者無處不充滿挑戰,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引發壓力,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社群斷層產生的不安意識,而社群重建就是學員在社區的社會安全網,以工作站為核心的團隊形成的社群,越社群化,學員的復元之路也越有希望。